服务热线
020-39125960
发布时间:2025-07-11 18:20:16
近年来,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正从传统的肢体冲突、言语攻击,逐步演变为更隐蔽、更智能化的新型暴力。偷拍羞辱、网络暴力、AI换脸恶搞视频等“数字欺凌”方式层出不穷,让施害行为更加难以察觉,受害学生因羞耻与恐惧而选择沉默,使得教育干预变得愈发困难。
在此背景下,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行为识别系统,正逐步成为校园防欺凌建设中的核心力量,为中小学、职业学校、高校构建起一套“可识别、能预警、可追溯”的技术防线。
AI介入:欺凌识别迈入“智能预警”时代
统欺凌干预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述或教师目视发现,不仅主观性强、覆盖面窄,而且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,往往难以准确界定责任、推进处理流程。而AI系统通过深度学习行为模型+实时监控图像分析,从“事中识别”扩展到“事前预警”和“事后取证”,推动校园治理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。
在走廊、楼梯口、操场等重点区域部署AI行为识别算法,系统可快速识别学生之间的打架、推搡、摔打等肢体冲突行为,并在2秒内自动触发告警,同步联动安保力量或校内值班教师进行干预,防止事态扩大。
除直接暴力外,系统还能识别异常聚集、长时间滞留、反常徘徊、逃课避开教师视线等行为特征,辅助判断如“围堵恐吓、语言施压、恶意孤立”等心理性、群体性欺凌苗头,在事前预警阶段实现有效干预。
针对当前频发的“直播羞辱”“偷拍裸露”“在线辱骂”等数字暴力问题,系统可检测学生在教室中违规使用手机行为,及时预警并记录证据,降低敏感信息扩散的发生率。
AI识别系统可自动接入校园BIM信息化管理平台,实现视频事件数据留痕、学生轨迹图生成、责任链条回溯,为后续纪律处理、心理辅导、家校联动提供数字支撑,构建完整的责任识别与追溯体系。
AI系统不只是识别工具,更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引擎。它可与校园已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,实现“平台+人”的联动反应机制:
事前干预机制:基于长期行为数据分析,构建欺凌风险画像,对潜在受害者或施害者进行预警建档;
事中快速响应:通过自动识别与定位,第一时间联动安保与教师实现现场干预;
事后责任归属:行为数据+视频证据同步上传,支撑教师与管理人员开展有效的纪律处理与心理辅导;
多部门智能联动:系统可联通德育、安保、心理、家校沟通模块,实现安防、教育、心理干预三位一体协同机制。
教育不是冰冷的规章制度,也不只是充满温情的沟通引导。技术与教育的融合,是新时代校园安全治理的必由之路。
AI识别系统的加入,既不是替代老师的“眼睛”,也不是机器对人文教育的侵蚀,而是在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的保护屏障,把欺凌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,真正做到:
“发现得了”:系统代替人工盯守,覆盖死角盲区;
“管得住”:智能联动校安系统与值守力量,迅速干预;
“追得回”:数据与视频留痕,支持完整复盘;
“帮得到”:识别高风险学生行为,结合心理干预进行引导转化。